國民小學古典詩歌教材與教學探究(99.8發表於西安國學學術研討會

A Study on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Elementary School

 

林芷婕/LinChih-Chieh

桃園縣國民教育輔導團語文領域召集人/興國國民小學校長

Principal, Hua-Shiu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內容分析法和比較法,探究國民小學教科書古典詩歌教材編選情形,並探討國民小學古典詩歌教學現況,進而編選國民小學古典詩歌補充教材ㄧ百首。

研究建議提供教育部、教科書編輯者、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教師古典詩歌教學參考。未來研究可就兩岸三地國民小學古典詩歌教材與教學方法進行比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elec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materials in elementary school, using citation analysis, content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methods. By investigating current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at elementary level, 100 supplementary teaching materials were provided.

The findings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textbook editors, and teachers who teach classical poetry. Future studies might compare the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cross Taiwan, Hong Kong and China.

 

【關鍵詞 Keyword

古典詩歌Classical Poetry、古典詩歌教材Classical Poetry Textbooks、古典詩歌教學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壹、前言

    我國自1990年起,教育改革聲浪四起,為因應二十一世紀的來臨、順應國家發展及社會各界殷切期盼, 2003公布現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課程與教學;常設性之「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研究發展小組」,採取演進式課程修訂模式,於2008年修訂完成新《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即將於100學年度(20118月)實施。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對國語教材編選特別列出文言文之比例規範,現今國民小學國語教科書中,提供兒童學習的文言文係以古典詩歌的形式呈現。詩歌乃是我國優美、精鍊、簡潔的文學瑰寶,詩經、楚辭、樂府、詩、賦、駢文、曲等均值得納入教材提供學習。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孔子認為詩歌能教化人心,蘊涵做人處世的道理。而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是「蒙以養正」,非常重視兒童的啟蒙教育。讓孩子在記憶力最強的童年階段,接觸千錘百鍊的古典詩歌,不但可以提高孩子語文的能力,更可以涵養孩子的心靈,變化內在的氣質,成為一個有思有感的人(連吳卿,2007)。

    故本研究首先探討《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對文言文教材之編選規範,再探究教育部99學年度審定通過之國小南一、康軒、翰林版本教科書古典詩歌選文內容、呈現方式、體例、教材版本特色等,並探究教師古典詩歌教學情況。經文獻探討及教科書內容分析、比較後,歸納出對於國民小學古典詩歌補充教材與實施古典詩歌教學之建議。

 

貳、《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文言文編選規範之探討

    2003年公布實施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強調編選教材範文,首先應按文體比例、寫作風格、文字深淺、內容性質,以單元或主題方式作有系統之編排。並於第二階段(第六學年)漸次融入文言文。第三階段應逐年調整文言文與語體文之比例(15%~35%)。其次,各階段教材之選文,得視需要附題解、作者、注釋、賞析、導讀及思考問題等,或納入教學指引,以增進了解與欣賞能力(教育部,2003)。

    100學年度即將實施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則強調編選教材範文,首先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及當代議題(如:海洋、生態、性別、族群等),依照文字深淺、題材性質、不同文類(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並兼顧各種文章表述方式(如: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等),以單元或主題方式作有系統之編排。其次,第三階段(第六學年)漸次融入文言文,第四階段應逐年調整文言文所佔之比率(第七學年10%-20%、第八學年20%-30%、第九學年25%-35%)。最後,第四階段教材之選文,得視需要附導讀、作者、注釋、賞析及思考問題等,以增進瞭解與欣賞能力(教育部,2008)。

    綜上所述,編選古典詩歌教材時,將以符合單元或主題內容編列,且逐年增加文言文比例,由於原92年版課程綱要之比例規範不明確,造成文言文比例不分階段,故97年版新課程綱要明確寫出各階段之比例,期文言文能確實按階段逐年調整。另92年版課程綱要強調各階段,新課程綱要僅強調第四階段教材之選文得視需要附題解、作者、注釋、賞析、導讀及思考問題等,均提供出版商納入編輯方式參考。

 

參、各版本古典詩歌教材之探究

 ㄧ、教材內容之探究

國民小學國語教材自開放審定本教科書以來,各家出版商競爭激烈,99學年度經教育部審定通過之國民小學國語教科書為南一、康軒、翰林版本,故本研究以此三家版本教材為文本,對其古典詩歌教材內容進行分析。茲將各版本古典詩歌教材列表分析如下:(表一南一版、表二康軒版、表三翰林版,且本表題材類別參考潘麗珠(2002)、吳玉屏(2004)整理而成)

 

 

表一  99學年度南一版古典詩歌作品、題材與呈現方式

冊別

單元/

課別

作者

詩歌作品

體例

題材類別

呈現方式

第五冊

三上

第二單元動物世界/第六課詠鵝

唐•

駱賓王

〈詠鵝〉

古詩歌

閒適之情

融入單元含譯文、賞析、評論

第七冊

四上

第三單元溫情滿人間/第八課遊子吟

唐•

孟郊

〈遊子吟〉

樂府詩

孝親之情

融入單元

含譯文、賞析

第八冊

四下

第二單元植物的世界/第七課紅豆

唐•

王維

〈相思〉

五言絕句

友朋之情

主題探討

含導讀、譯文、探討事理

第九冊

五上

第二單元山水寄情 /第五課

山水詩二首

唐•

劉長卿

〈送靈澈〉

五言絕句

送別之情

融入單元

含譯文、賞析

唐•

王維

〈鳥鳴澗〉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第十冊

五下

第一單元書香世界/第一課

絕句選

唐•

李白

下江陵

七言絕句

閒適之情

融入單元

含譯文、賞析

宋•

朱熹

〈觀書有感〉

七言古詩

閒適之情

第十一冊

六上

第一單元文學的花園/第一課詩選

唐•

張志和

〈漁歌子〉

閒適之情

融入單元

含譯文、賞析、介紹作者

第十二冊

六下

第一單元文學天地/第一課詩選

唐•

白居易

賦得古草原送別

五言律詩

送別之情

融入單元

含譯文、賞析、介紹作者

合計

九首

 

 

 

 

 

表二  99學年度康軒版古典詩歌作品、題材與呈現方式

冊別

單元/

課別

作者

詩歌作品

體例

題材

呈現方式

第七冊

四上

第四單元

文學交響曲/第十一課

觀月有感

唐•

繆氏子

〈賦新月〉

七言絕句

閒適之情

融入單元

含譯文、賞析

第八冊

四下

第四單元

文學交響曲/第十二課

詩二首

唐•

韋應物

〈秋夜寄邱員外〉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融入單元

含譯文、賞析

第九冊

五上

第一單元機智的故事/第二課

秋江獨釣

清•

紀曉嵐

〈秋江獨釣〉

七言絕句

閒適之情

 

以故事記敘

第四單元與作家有約 /第十一課詩二首

唐•

王維

〈竹里館〉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融入單元

含譯文、賞析、介紹作者

唐•

李白

〈獨坐敬亭山〉

五言絕句

遣懷之情

第十冊

五下

第一單元珍愛時光/第一課努力請從今日始

明•

錢福

〈明日歌〉

樂府詩

勸誡之情

僅呈現詩

歌,無解

說。

明•

文嘉

〈今日歌〉

樂府詩

勸誡之情

第四單元與作家有約/第十一課湖光山色

宋•

蘇軾

〈飲湖上初晴後雨〉

七言絕句

閒適之情

融入單元

含譯文、賞析、介紹作者

宋•

蘇軾

〈題西林壁〉

七言絕句

寫景寓理

第十一冊

六上

第一單元品格真善美/第一課

詩二首

宋•

陸游

〈冬夜讀書示子聿〉

七言絕句

親子之情

運用小朋

友的「讀詩有感」賞析。

清•

鄭燮

〈竹石〉

七言絕句

詠物寓理

第十二冊

六下

第一單元人間角落/第一課

過故人莊

唐•

孟浩然

〈過故人莊〉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融入單元、以問題引導學生欣賞、思考。

合計

十二首

 

表三  99學年度翰林版古典詩歌作品、題材與呈現方式

冊別

單元/

課別

作者

詩歌作品

體例

題材

呈現方式

第九冊

五上

第三單元文學花園 /第十課

詩兩首

唐•

白居易

〈觀游魚〉

七言絕句

閒適之情

融入單元

含譯文、賞析

宋•

蘇軾

〈贈劉文景〉

七言古詩

寫景抒懷

融入單元

含譯文、賞析

第十一冊

六上

第三單元文學花園/第八課古詩文選讀

唐•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言律句

兄弟之情

融入單元

含譯文、賞析

合計

三首

依據表列各版本古典詩歌教材內容分析如下:

(一)編選唐代作品為主,宋代作品為輔

南一版編選九首古典詩歌,八首為唐代作品,佔89%,一首為宋代作品,佔11%。康軒版編選十二首古典詩歌,五首為唐代作品,佔42%,三首為宋代作品,佔25%。翰林版編選三首古典詩歌,兩首為唐代作品,佔67%,另一首為宋代作品,佔33%。

若以「唐詩言情,宋詩言理」的類型區分,各版本選材係同時兼顧「言情及言理」兩部份。連吳卿(2007)指出:我國教科書自四十一年版至九十二年版選取古典詩歌,均以唐代最多,其次為宋朝,再依序為明朝、清朝作品,元朝詩人最少。上述分析亦顯示三家出版商古典詩歌編選仍沿襲舊例,以唐代作品為主,宋代作品其次,而元代作品各版本均無選入,其中也因為唐詩豐沛且短而雅,較易琅琅上口之故。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入選〈相思〉、〈鳥鳴澗〉、〈竹里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四首作品,為入選數量最多的作家。其次為唐宋八大家才氣縱橫的蘇軾入選〈贈劉文景〉、〈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西林壁〉三首作品,再其次為詩仙李白入選〈獨坐敬亭山〉、〈下江陵〉兩首,詩風平易近人的白居易入選〈觀游魚〉、〈賦得古草原送別〉兩首。

(二)與不同年代教科書古典詩歌編選之比較:李白下江陵〉、孟郊〈遊子吟〉、張志和〈漁歌子〉、白居易〈賦得古草原送別〉、孟浩然〈過故人莊〉、蘇軾〈題西林壁〉、文嘉〈今日歌〉獲編選率高。

連吳卿(2007)指出:我國不同年代(41年、47年、57年、64年、82年、92)國小國語教科書古典詩歌出現最多的是六次的王之渙〈登鸛雀樓〉、依序為出現五次的:樂府詩〈採蓮謠〉、孟郊〈遊子吟〉以及李白〈下江陵〉;出現四次的賈島〈尋隱者不遇〉、張志和〈漁歌子〉、杜牧〈秋夕〉;出現三次的有:駱賓王〈詠鵝〉、翁卷〈鄉村四月〉、雷震〈村晚〉、高鼎〈村居〉以及蒙古民歌〈敕勒歌〉;出現二次的有:〈越歌謠〉、荊軻〈渡易水歌〉、劉邦〈大風歌〉、白居易〈賦得古草原送別〉、李紳〈憫農詩〉、賀知章〈詠柳〉、李白〈古朗月行〉、柳宗元〈江雪〉、孟浩然〈過故人莊〉、杜耒〈寒夜〉、孟浩然〈春曉〉、蘇軾〈題西林壁〉、王安石〈梅花〉、文嘉〈今日歌〉以及于謙〈詠石灰〉。

不同年代教科書古典詩歌編選比較,99年教科書李白下江陵〉、孟郊〈遊子吟〉、張志和〈漁歌子〉、白居易〈賦得古草原送別〉、孟浩然〈過故人莊〉、蘇軾〈題西林壁〉、文嘉〈今日歌〉仍重複入選,除顯示編輯群喜好之外,更顯示詩作獲兒童共鳴者,易傳誦古今。

(三)編選體例多元,但未循序漸進編排

南一版古典詩歌內容含古體詩、詩歌、樂府詩、五言絕句、五言律詩、宋詞等體例。康軒版古典詩歌內容含古詩歌、樂府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等體例。翰林版古典詩歌內容含七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古詩體例。

各版本編選體例雖多元,但未由短篇絕句而長篇古詩、樂府,句式未以齊言而雜言。除翰林版外,格律未以整齊規律絕句、律詩而至變化多元的古詩、樂府,詩作內容未由淺入深,由近體而古體,較不利兒童循序漸進學習。

(四)編選題材貼近學生生活且富童趣

整體觀之,各版本題材的編選,含動物、植物等對象確實較符合兒童認知發展、興趣及童趣,例如:〈詠鵝〉、〈觀游魚〉、〈賦新月〉等,除了能引發學生對詩的喜好、引起學習動機外,又可以在詩歌教材中加入自然科學知識與生活知識,一舉數得。

(五)編選題材重視品德教育及情意教育

整體觀之,各版本題材的編選重視品德教育及情意教育,例如:朱熹〈觀書有感〉、錢福〈明日歌〉、文嘉〈今日歌〉、蘇軾〈題西林壁〉、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及鄭燮〈竹石〉等詩,均富啟發意義。

(六)編選題材著重抒發情懷與人文陶冶

整體觀之,各版本題材不論是詠物、寫景,多抒發詠嘆的閒適情懷為主;題材無論閒適、孝親、送別與勸誡,都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關心大自然的人、事、物,彰顯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友朋情誼,期望達到陶冶學生性靈的目的。

二、教材版本編輯特色

(一)各版本教科書版面圖文並茂

各版本教科書均在課文中加入適當的插圖及精美豐富的彩色圖片,除了能吸引兒童閱讀外,亦能協助兒童進入詩歌的意境。

(二)各版本教科書古典詩歌教材多為融入單元編選

各版本教科書以融入單元編選的方式為主,在呈現型式方面展現多元面貌。有直接選用詩詞進行認識作者、格律與意境欣賞,並學習修辭、構思、結構、描寫等語文技巧。例如:南一版五上第五課「山水詩二首」編選〈送靈澈〉、〈鳥鳴澗〉,五下第一課「絕句選」〈早發白帝城〉、〈觀書有感〉,康軒版四下第十二課「詩二首」編選〈秋夜寄邱員外〉、五上第十一課「詩二首」編選〈竹里館〉、〈獨坐敬亭山〉等。

另有文中適當的引用古典詩歌來表達情感或說明事物的道理,增強課文的深度及可讀性。例如:南一版四下第二單元植物的世界第七課「紅豆」選入王維〈相思〉,比較詩中所謂的「紅豆」與今人食用的「紅豆」之差異。也有些在課文裡除呈現詩歌外,並依照註解、作者、語譯、賞析編寫,加以賞析、引導、評論,例如:南一版三上第六課〈詠鵝〉

(三)各版本以第二階段(四至六年級)編選古典詩歌教材為主

92年版課程綱要、97年版課程綱要規範於第六學年漸次融入文言文而言,各版本教科書均符合標準,並以編選古典詩歌教材為主。各版本於第一階段之一、二年級均無編選古典詩歌教材。

南一版係最早於三上編選古典詩歌教材,至六下止共編選九首;第一階段(第一學年至第三學年)編選佔1%,第二階段(第四學年至第六學年)編選佔10%

康軒版於四上起編選古典詩歌教材,至六下止共編選十二首;第一階段無選文,第二階段選文佔15%

翰林版第一階段無選文,第二階段僅於五上編選兩首、六上編選一首古典詩歌教材,選文佔4%

連吳卿(2007)指出:我國四十一年版選取的古典詩歌數量為十六首,四十七年版十首,五十七年版國小國語教科書重新改版編輯,古典詩歌的數量僅剩六首,六十四年再次重新改版,古典詩歌選取的數量又恢復到十八首,民國八十五年國民小學教科書逐年開放為「審定本」,古典詩歌選取數量方面,依序為:康軒出版社十七首、國立編譯館十一首、翰林出版社九首、南一書局八首及新學友書局五首。九十年在古典詩歌選取數量方面,依序為:翰林出版社四十三首、康軒出版社十二首、南一書局九首及仁林出版社六首。

相較於民國四十一年至九十年國小國語教科書古典詩歌的編選數量,現階段除翰林版本外,南一、康軒版古典詩歌的編選數量尚算適中。但是,在強調提升語文能力及重視品格教育的今日,期許教育部重視及教科書出版商能編選更多的古典詩歌作品漸次融入第二學年至第六學年達15%比例,以利國中第七學年10%-20%比例之銜接。

肆、國民小學古典詩歌教學之探究

    古典詩歌的教育價值在於可以表現情感、啟發智慧、增進審美能力等,詩歌特有的文字音韻與節奏之美,最容易讓兒童琅琅上口,其「意境、感情、聲韻」的結合亦容易打動人心,進而養兒童高潔、堅毅的情操。以下就古典詩歌教學的相關論文,及筆者擔任桃園縣國民教育輔導團語文領域召集人、副召集人、輔導員十餘年期間,訪視各校古典詩歌推動情形及筆者原服務學校(桃園縣潛龍國小)教師教學現況,進行國民小學古典詩歌教學探究

ㄧ、古典詩歌教學以童趣出發

連吳卿(2007)指出在中國古典詩歌的童趣的選擇上,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為主,其他文體如古詩、樂府為輔。建議教師重視富有童趣詩歌選取的範圍:(一)一般兒童喜歡而富有童趣的古典詩歌。(二)古代兒童所寫的詩歌。(三)成人為兒童編選的詩集,如:《唐詩三百首》、《千家詩》中較適合兒童閱讀的詩歌。筆者原服務學校教師亦以《三字經弟子規》納入ㄧ年級做為補充之啟蒙教材、二至五年級亦編選較具童趣的《唐詩三百首》做為語文補充教材。

本論文於前述古典詩歌教材內容分析亦發現各版本皆以學生為本位,編選貼近學生生活經驗之選文,故教師應掌握富有童趣的古典詩歌特質,以兒童純真樸實的心靈與詩意激發兒童童稚、天真、可愛、活潑的ㄧ面來進行詩歌賞析教學。

二、教師以古典詩歌欣賞教學為主

兒童的古典詩歌教學由欣賞著手,較能喚起兒童的感動,而有興趣學習。詩歌欣賞教學可分為知性的欣賞教學及感性的情境教學兩類,茲分述如下:

(一)知性的欣賞教學

黃永武指出詩歌欣賞以「命意、佈局、音響、修辭、神韻」五個要點為主。因此,古典詩歌的欣賞教學,包括知性的理解和探討、情趣的領悟與陶冶以及技巧的提示(轉引自蔡玲婉,2003。知性的欣賞教學可以就詩意境、結構佈局、詩的響字、對稱、對比、節奏等形式,修辭、韻味等教學之。

筆者觀察發現不論教科書編選的古典詩歌教材是否有語文知識的賞析,大多數教師都會簡明扼要提及形式,修辭、詩韻等知性欣賞教學。

(二)感性的情境教學

是作者生活經驗、生活體驗的結晶,詩歌教學應善用「情境教學」方式,透過教學設計喚起和提供與教學內容相應的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真切的體驗,幫助他們認識作家、了解作品(蔡玲婉,2003),就筆者觀察發現「情境教學」方式大約可分為下列四類,尤其以音樂性引導、圖畫性引導最常見。

1.以音樂性引導

教師教學詩歌時播放適合詩歌意境的音樂,尤悠揚樂音引發兒童共鳴;也有以詩歌吟誦方式教學包含詩歌朗誦、背誦和吟唱。朗誦時要熟悉詩歌內容,把握詩篇的基調,激昂、悲哀、深沉、雄壯、憂傷或喜悅,使作者心境及詩歌內容宛如親臨現場。所謂的吟唱教學,即是將詩歌結合音樂來吟唱,依據既有的腔譜而歌之,或使用套用唱調的方式來吟唱,以闡發詩的情意與美感(蔡玲婉,2003)。

2.以圖畫性引導

有時一首詩吟罷,就像是看一幅畫或聽一個故事,教師除了以教科書內圖片或是教具圖片外,若能結合資訊設備選取符合詩歌意境的圖片、影片,更能讓兒童由視覺感官體悟詩歌美感。

3.以表演引導

教師讓兒童由肢體律動、戲劇表演方式,來體悟詩歌內容或意境。尤其是較長篇的古詩、樂府。

4.以詩歌意境佈置引導

詩歌意境佈置學習角或情境教室教學,例如:筆者原服務學校教師以校園植物為主角,選取與景物搭配的詩歌佈置,有助兒童了解作品意涵及提升審美的視野。

三、教師延伸教學與評量

(一)教師以聽、說、讀、寫、作、演的方式賦予古典詩歌新生命

教師延伸教學,陳妙玄2007)以唐詩填充式的改寫、意境仿作、以數來寶創作包括:唐詩數來寶編寫和唐詩RAP編寫與教學。蔡玲婉(2003)採改說故事、改寫故事、心得書寫、劇本書寫與戲劇表演等唐詩教學方式來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吳玉屏( 2004)會就絕句、律詩、古詩、樂府詩,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學習單,以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進而提昇學生的自學能力、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

(二)輔以資訊網站教學

知識管理時代對教師教學知識的整合與分享亦產生重大影響,因此,亦有許多教師嘗試資訊融入古典詩歌教學,但是目前現有網站仍無系統整合。吳柏昇(2008)指出透過統合古典詩歌教材資源,進而促進古典詩歌教材相關知識的整合、傳遞、分享,便捷的網站有其重要性,朝向古典詩歌教材與知識管理兩者結合的目標。蔡玲婉(2003)指出目前網路上有關唐詩、唐詩教學的網站,有的提供全文和資料檢索、有提供唐詩相關背景資料、有的提供唐詩欣賞,其中以羅鳳珠「溫柔在誦—《唐詩三百首》多媒體教學系統」最適合國中、小學的學生。古佳潔(2009)指出資訊科技融入唐詩教學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生唐詩學習成效、學習態度頗佳。因此,以古典詩歌資訊網站教學應可有效提高教學品質與學習成就。

(三)多元遊戲化教學

教師教學詩歌以猜謎、重組、接龍等遊戲化教學,最能吸引兒童學習並背誦。亦有許多教師以闖關活動作為評量的方式,包含朗誦、填空、背誦、表演等

四、教師嘗試編選古典詩歌補充教材

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是要在以生活為中心的課程規劃下,進行課程統整與學校本位課程,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因此,國內許多學校以古典詩歌為學校本位課程,透過全校性、全面性的規畫,包含詩詞學習步道、詩情畫意學習角的情境佈置,教師自編各年級詩歌補充教材等。

蔡玲婉(2003)分析國小唐詩教學的實施型態大概可從唐詩系統教學、聯絡教學、課程統整與學校本位課程四大方向來進行教學。筆者原服務學校為例:以學校本位課程為概念,由語文領域教師編選一至六年級古典詩歌補充教材列於學校閱讀護照內,其題材較廣泛:ㄧ年級為頌讀《三字經》、《弟子規,二年級至五年級則各背誦古典詩歌二十首,六年級背誦論語三十章,分級詩詞背誦,由教師或學生驗收、認證,通過認證蓋章,再頒發獎狀以茲鼓勵。連吳卿(2007)亦擇詩歌內容生動活潑,富有童趣,適合國小階段學童欣賞、學習者共100首提供學生六年學習,並希望其所選取的古典詩歌可以依各校選用的教科書版本、教學主題、學生能力、學校重大活動、相關新聞時事等因素而加以調整,使古典詩歌的學習能符合學生的需求及教學的需要。近年來,兒童讀經活動為有心人士大力推廣,王財貴2002)強調「經典」具有恆久而深刻的涵義,經由背誦的方式灌注在兒童心靈,在成長的歷程醞釀、發酵、成熟,而受用不盡。故國內有些學校以兒童讀經為學校本位課程,兒童以參加讀經會考(以99年度桃園縣大溪鎮長盃小狀元為例,即以易經、道德經、四書、三字經、弟子規、孝經等科目會考),爭取讀經狀元為最高榮耀。

伍、結論與建議

古典詩歌教材編選和教學都必須以培養學生體認詩歌語言之美、音律之美、聲韻之美、色彩之美、形式之美、情感之美,進而體悟詩歌之深遠奧妙意蘊。本論文歸納出對於國民小學古典詩歌教材內容與教學之結論如下:

ㄧ、各版本古典詩歌教材符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第六學年漸次融入文言文編選規範

各版本古典詩歌教材符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文言文編選比例規範,並以第二階段(第四學年至第六學年)編選古典詩歌教材為主,各版本古典詩歌教材編選多為融入單元方式,版面圖文並茂。

二、各版本古典詩歌教材之題材及體例多元,但未循序漸進編選

各版本古典詩歌教材以唐代作品為主,宋代作品為輔,兼顧「言情及言理」兩部份;題材貼近學生生活、重視品德及情意教育、著重抒發情感及人文陶冶;編選體例多元,但未循序漸進。

        三、教師古典詩歌教學以童趣出發,重視知性賞析及感性情境教學

教師古典詩歌教學以童趣出發,重視知性賞析及感性情境教學,尤其以音樂性引導、圖畫性引導最常見。教師也嘗試延伸教科書教學與評量,以資訊網站遊戲化教學、學習單等輔助學生學習,提昇教學品質。

四、依據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各校宜編選古典詩歌補充教材

       綜合上述教科書古典詩歌選文分析及古典詩歌教學文獻後,筆者認為國民小學古典詩歌教學宜結合歷年獲教科書編選率高的選文、目前三家出版社選文、童趣、循序漸進及體例多元之編選原則,編選兒童古典詩歌補充教材。目前國民小學一年級前十週進行注音符號教學,第十一週起才教導國字,認識的識字量較少,因此規劃一年級背誦《三字經》、《弟子規》較適宜,二年級至六年級每學年欣賞二十首為原則(每學期十首,亦每兩週學習一首,較不影響教師語文教學進度),詩歌的體例則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古詩及樂府詩為主。各國民小學學校課程發展委會得依據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參考調整之。茲將國民小學古典詩歌補充教材列表分析如表四:

表四  國民小學古典詩歌補充教材100

年級

作者/作品

體例

題材

南 一

康 軒

翰 林

建議列入教科書

宋•王應麟《三字經》

韻文

啟蒙教材

 

 

 

 

清•李毓秀弟子規

韻文

啟蒙教材

 

 

 

 

二(1

唐•李白〈靜夜思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二(2

唐•李白〈古朗月行〉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二(3

唐•王維〈相思〉

五言絕句

友朋之情

 

 

二(4

唐•王維〈鳥鳴澗〉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二(5

唐•王維〈竹里館〉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二(6

唐•王維〈鹿柴〉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二(7

唐•王維〈雜詩〉

五言絕句

思鄉之情

 

 

 

二(8

唐•李嶠〈風〉

五言絕句

謎語詩

 

 

 

二(9

唐•孟浩然〈春曉〉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二(10)(10)(10

唐•白居易〈池上〉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二(11

唐•李紳〈憫農詩〉

 

五言絕句

遣懷之情

 

 

 

 

二(12

唐•柳宗元〈江雪〉

五言絕句

寫景

 

 

 

 

二(13

唐•賈島〈尋隱者不遇〉

五言絕句

心靈獨白

 

 

 

 

二(14

唐•賀知章〈詠柳〉

五言絕句

詠物

 

 

 

 

二(15

唐•王建〈小松〉

五言絕句

詠物

 

 

 

二(16

明•唐寅〈公雞〉

五言絕句

詠物

 

 

 

 

二(17

宋•卲雍〈一去二三里〉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二(18

宋•范仲淹〈江上魚者〉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二(19

清•袁枚〈所見〉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二(20

唐•駱賓王〈詠鵝〉

古詩歌

閒適之情情

 

 

三(1

唐•杜耒〈寒夜〉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三(2

唐•李白〈夜宿山寺〉

五言絕句

藉景詠懷

 

 

 

三(3

唐•李白〈獨坐敬亭山〉

五言絕句

遣懷之情

 

 

三(4

唐•李商隱〈登樂遊原〉

五言絕句

遣懷之情

 

 

 

三(5

明•吳偉〈題老人飲驢圖〉

五言絕句

詠物

 

 

 

 

三(6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五言絕句

思鄉之情

 

 

 

 

三(7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七言絕句

送別之情

 

 

 

三(8

唐•杜甫〈絕句〉(兩個黃鸝)

七言絕句

寫景

 

 

 

三(9

唐•杜牧〈秋夕〉

七言絕句

閒適之情

 

 

 

三(10

唐•杜牧〈清明〉

七言絕句

遣懷之情

 

 

 

 

三(11

唐•杜牧〈江南春

七言絕句

寫景

 

 

 

 

三(12

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七言絕句

送別之情

 

 

 

 

三(13

宋•朱熹〈春日〉

七言絕句

閒適之情

 

 

 

 

三(14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七言絕句

遣懷之情

 

 

 

三(15

唐•繆氏子〈賦新月〉

七言絕句

閒適之情

 

 

三(16

唐•白居易〈觀游魚〉

七言絕句

閒適之情

 

 

三(17

漢•佚名〈江南可採蓮〉

樂府詩

寫景

 

 

 

三(18

漢•佚名〈古越歌謠〉

樂府詩

友朋之情

 

 

 

 

三(19

北朝•〈敕勒歌

民歌

邊塞風光

 

 

 

三(20

唐•白居易〈憶江南〉

寫景詠懷

 

 

 

四(1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五言絕句

遣懷之情

 

 

 

四(2

唐•韋應物〈秋夜寄邱員外〉

五言絕句

閒適之情

 

 

四(3

唐•劉長卿〈送靈澈〉

五言絕句

送別之情

 

 

四(4

唐•張繼〈楓橋夜泊〉

七言絕句

思鄉之情

 

 

 

四(5

唐•虞世南〈詠蟬〉

五言絕句

詠物

 

 

 

四(6

唐•虞世南〈詠螢〉

五言絕句

詠物

 

 

 

 

四(7

唐•李白〈白鷺鷥〉

五言絕句

詠物

 

 

 

 

四(8

唐•李白贈汪倫

七言絕句

送別之情

 

 

 

四(9

唐•李白〈望盧山瀑布〉

七言絕句

寫景

 

 

 

 

四(10

唐•李白〈山中答客〉

七言絕句

閒適之情

 

 

 

 

四(11

唐•杜牧〈山行〉

七言絕句

寫景

 

 

 

四(12

唐•李商隱〈嫦娥〉

七言絕句

遣懷之情

 

 

 

 

四(13

宋•翁卷〈鄉村四月〉

七言絕句

遣懷之情

 

 

 

四(14

唐•王維〈渭城曲〉

七言絕句

送別之情

 

 

 

 

四(15

唐•李白〈下江陵〉

七言絕句

紀行之詩

 

 

四(16

清•高鼎〈村居〉

七言絕句

閒適之情

 

 

 

四(17

唐•王維〈山居秋暝〉

五言律詩

閒適之情

 

 

 

四(18

劉邦〈大風歌〉

樂府詩

遣懷之情

 

 

 

 

四(19

唐•張志和〈漁歌子〉

閒適之情

 

 

四(20

宋•辛棄疾〈西江月〉

閒適之情

 

 

 

 

五(1

宋•王安石〈梅花〉

五言絕句

詠物之情

 

 

 

五(2

元•王冕〈題墨梅〉

七言絕句

詠物寓理

 

 

 

五(3

宋•盧梅坡〈雪梅〉(梅雪爭春)

七言絕句

詠物之情

 

 

 

 

五(4

宋•盧梅坡〈雪梅〉(有梅無雪)

七言絕句

詠物之情

 

 

 

 

五(5

清•紀曉嵐〈秋江獨釣〉

七言絕句

閒適之情

 

 

五(6

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七言絕句

閒適之情

 

 

五(7

宋•蘇軾〈題西林壁〉

七言絕句

寫景寓理

 

 

五(8

唐•王之渙〈涼州詞〉

七言絕句

思鄉之情

 

 

 

 

五(9

宋•黃庭堅〈鄂州南樓書事〉

七言絕句

寫景

 

 

 

 

五(10

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五言律詩

閒適之情

 

 

五(11

唐•杜甫〈春望〉

五言律詩

遣懷之情

 

 

 

 

五(12

唐•杜甫〈喜雨〉

五言律詩

寫景

 

 

 

 

五(13

唐•李白〈送友人〉

五言律詩

送別之情

 

 

 

 

五(14

唐•白居易賦得古草原送別

五言律詩

送別之情

 

 

五(15

唐•王維〈終南別業〉

五言律詩

閒適之情

 

 

 

 

五(16

晉•陶淵明〈飲酒詩〉

五言古詩

閒適之情

 

 

 

五(17

宋•朱熹〈觀書有感〉

七言古詩

閒適之情

 

 

五(18

宋•蘇軾〈贈劉文景〉

七言古詩

寫景抒懷

 

 

五(19

明•錢福〈明日歌〉

樂府詩

勸誡之情

 

 

五(20

明•文嘉〈今日歌〉

樂府詩

勸誡之情

 

 

六(1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七言絕句

親子之情

 

 

六(2

明•于謙〈詠石灰〉

七言絕句

詠物寓理

 

 

 

六(3

清•鄭燮〈竹石〉

七言絕句

詠物寓理

 

 

六(4

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七言絕句

遣懷之情

 

 

 

 

六(5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七言絕句

思鄉之情

 

 

 

六(6

唐•岑參〈逢入京使〉

七言絕句

思鄉之情

 

 

 

 

六(7

宋•王安石〈元日

七言絕句

寫景抒懷

 

 

 

六(8

宋•蘇軾〈花影〉

七言絕句

閒適之情

 

 

 

 

六(9

唐•劉禹錫〈烏衣巷〉

七言絕句

寫景抒懷

 

 

 

 

六(10

唐•劉方平〈月夜〉

七言絕句

閒適之情

 

 

 

 

六(11

唐•杜甫〈客至〉

七言律詩

閒適之情

 

 

 

六(12

唐•杜甫〈蜀相〉

七言律詩

遣懷之情

 

 

 

六(13

唐•李白〈月下獨酌〉

五言古詩

閒適之情

 

 

 

六(14

唐•杜秋娘〈金縷衣〉

樂府詩

勸誡之情

 

 

 

六(15

唐•王昌齡〈出塞〉

樂府詩

思鄉之情

 

 

 

 

六(16

荊軻〈渡易水歌〉

民歌

遣懷之情

 

 

 

六(17

宋•雷震〈村晚〉

閒適之情

 

 

 

六(18

宋•晏殊〈浣溪沙〉

遣懷之情

 

 

 

 

六(19

宋•李煜〈虞美人〉

遣懷之情

 

 

 

 

六(20

元•馬致遠〈天淨沙〉

寫景詠懷

 

 

 

本研究對國民小學古典詩歌教材內容與教學提出以下參考建議:

一、建議教育部增加國民小學古典詩歌教材數量,且明訂比例

現階段國民小學古典詩歌教材編選雖然符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文言文比例規範,建議教育部應加深加廣古典詩歌教材比例,於100學年度即將實施的新《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增訂第一階段第一學年各校自選《三字經》、《弟子規》、《千家詩》等為補充教材,第二學年古典詩歌教材比例為15%,每學期編選二課,每課二至三首古典詩歌教材;增訂第二階段(第三、四學年)古典詩歌教材比例為15%,每學期編選二課,每課二至三首古典詩歌教材;修訂第三階段(第五、六學年) 比例為15%,每學期編選二課,每課二至三首古典詩歌教材。教師亦可自編古典詩歌補充教材,或列為學校本位課程實施。   

二、出版商應以系統且體例多元方式編選古典詩歌教材

    出版商可參考筆者編選「國民小學古典詩歌補充教材100」,推薦列入教科書之古典詩歌教材,以系統方式編選,由短篇絕句而長篇古詩、樂府,句式由齊言而雜言,內容由淺入深,由近體而古體,並逐年加深加廣。

三、建置國民小學古典詩歌教學與學習網站

資訊時代古典詩歌教學亦有新趨勢,建置國民小學古典詩歌教學與學習網站,使教師能迅速有效取得古典詩歌教學資源,提昇教學的品質;另一方面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擴展學習領域。

四、定期舉辦古典詩歌相關教育研討會

    未來研究可就國民中、小學古典詩歌教材與教學方法進行探究,亦可就兩岸三地國民小學古典詩歌教材與教學方法進行比較,亦期待定期舉辦國際、兩岸三地或國內古典詩歌相關學術研討會,以擴大古典詩歌推廣成效。

 

陸、參考書目

王財貴(2002)。《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研究中心。

古佳潔(2009)。《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唐詩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上網檢索日期:201076)

http://www.gsr.org.tw/news2Class/?mode=dbView&SysID=100428002

吳玉屏(2004)。《現行國中古典詩歌教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柏昇(2008)。九年一貫國語文領域古典詩歌教材知識平台建置與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雲(2006)。《古典詩歌教學的意義與價值》。台北:95.05.17國語日報。

陳妙玄2007)。唐詩在國小語文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吳卿(2007)。論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童趣及其在國小國語文教學的運用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國教司網站。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網要。

(上網檢索日期:201078)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教育部國教司網站。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網要(100學年度實施)

(上網檢索日期:201078)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蔡玲婉(2003)。《談唐詩在華語文教學的運用》,第三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頁527–533